《梁家河》读后感
[ 作者: 文章来源: 点击数:0 ]

《梁家河》读后感


图片

八年前,我有幸赴延安干部学院参加学习培训,怀着无比激动和崇敬的心情来到延安市延川县的梁家河村接受现场教育,先后参观了梁家河村委会、村史馆、陕西第一口沼气池、知青淤地坝、当年知青居住地,现场感受了当年习近平总书记知青岁月的学习、生活、工作和劳动场景,了解了当年习总书记和知青们在梁家河村住窑洞、睡土炕,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的场景,深深被习总书记扎根基层、爱民为民的炽热情怀,敢于担当、开拓创新的实干精神和艰苦奋斗的意志所感染。

图片

张卫华  市政协委员,市政协

副秘书长、办公室副主任

如今再认真研读纪实文学《梁家河》一书,进一步了解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回梁家河的生动场景及40多年来对梁家河乡亲们的绵绵深情和关心牵挂,再一次领略习总书记带领村民打坝造田、修沼气池、建铁业社等发展生产的为民情怀以及刻苦学习、不忘修身的励志历程。他身上体现出的“三种精神”深深激励着我。

一是崇尚学习的精神。当年在梁家河的窑洞里,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15岁的习近平点着自制的煤油灯读书、修身,汲取精神力量。对他而言,读书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个不断成长、丰富自己精神世界的过程。 当今时代,知识总量成倍增长,更新周期大大缩短,各种新知识、新情况、新事物层出不穷。知识不足、本领恐慌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危险,一旦放松了学习,就有迷失方向、落后于时代的危险。作为一名基层政协委员,更要有加强学习的紧迫感,要有本领不够的危机感,我们要结合“书香政协”活动多读书,读好书,主动广泛学习各方面知识,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拓宽眼界和视野,跟上时代前进步伐。时刻牢记党员身份,要根据自己的思想和工作实际,边学习、边思考,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努力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展现新气象、干出新业绩,努力把学习的收获体现到推动政协工作上。

二是自强不息的精神。习总书记15岁从北京来到陕北的一个山沟农村里,举目无亲,面对艰难困苦,经受重重磨练,与群众一起开荒、种地、放羊、铡草、挑粪、拉煤、打坝,闯过了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使他逐步融入农村生活,学会了农活技术,学到农民的实事求是、吃苦耐劳、自强不息的精神。逆境最能检验人的品格。梁家河的艰难困苦没有压垮他,反而更好的磨砺了他坚忍不拔的意志。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强调“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今天,我们虽然面临着国际国内诸多困难,还疫情的考验,但我们比习近平总书记当年有更多的理由、更好的条件不懈奋斗、干事创业。我们要学习总书记当年“六点上山,天黑才歇”的奋斗精神,在以后的工作中,不忘初心,扎根基层,撸起袖子加油干,做能吃苦、有担当、能干事的共产党员,在这场新的赶考之路上,跑出加速度,干出好成绩。

三是真抓实干的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的时候,从梁家河村的实际出发,从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习,带领干部群众建淤地坝,增加粮食产量,挖水井,解决村里吃水的问题;修建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为村里建起了磨坊、裁缝铺、铁业社等,件件事办到群众的心坎上,改善了村民生活。习总书记就是这样一个心向群众、为民着想,为民办事的人。作为一名党员干部,作为政协委员,我们要深入基层,充分利用“有事好商量”这一平台,善于依靠群众,做到倾听民声、广聚民智、汇集民力,扎扎实实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要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强烈向往而不懈努力。

梁家河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山沟农村的名字,更代表的是一种信念、一种力量,它是我党建党之初的信仰,是延安精神的传承,是不忘初心的体现,它忠实践行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我要从总书记的成长历程中汲取深厚养分,寻找力量源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在学习和工作中磨砺自己,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做一名合格的政协委员。张卫华